作者:金宜久
出版社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3年4月
目录
前言
第一章 导言——苏非主义在中国的流传
一、苏非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
二、什么是“苏非主义”
三、苏非主义的发展
四、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
五、有关本书章节的安排
第二章 汉文经堂教育与苏非主义
一、经堂教育的兴起
二、经堂教育与苏非著作
三、经堂教育读本——《归真要道》
四、经堂教育读本——《昭元秘诀》
五、经堂教育读本——《圣谕详解》
六、经堂教育参考读本——《默格索德》
七、经堂教育参考读本——《勒瓦一合》
八、礼仪之争
九、学理之争
十、经堂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
第三章 汉文伊斯兰教著述与苏非主义
一、汉文著述的兴起
二、汉文著述著名学者或经师、阿訇
三、汉文著述中的神秘教义
四、汉文著述中的神秘功修
五、汉文著述中的“奇?!?/font>
六、汉文著述中的“非遵法派”
七、当前流传的汉文著述
八、重视汉文著述中的苏非主义
第四章 道门与苏非主义
一、道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
二、道门的兴起
三、道门发展的不同阶段
四、道门的道统与教主的教权
五、教权传承
六、功修、祭祀和管理制度
七、参拜拱北
八、道门引发的冲突
九、道门的碑铭、匾联
十、道门的基本特点
十一、道门的发展趋势
结束语
后记
前言
《苏非主义在中国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课题的最终成果。
研究中国伊斯兰教与苏非主义的关系,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设想,陆续有几篇短文见诸刊物。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研究活动的需要,研究转向有关伊斯兰教与政治关系的课题,关于苏非主义的探讨,未能延续下去。只是这些短文,并未失去它的价值,成为本课题的基本架构。新疆地区的苏非主义,与内地相比,又有其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。限于个人未能掌握相关民族的语言,只能借鉴汉文资料做点表述,似应有专人专题进行研究。本课题仅涉及苏非主义在中原地区的流传及其相关的影响,算是管窥之见吧!
作为老年课题,“中国伊斯兰教与苏非主义关系研究”于2005年初酝酿、申请,同年年底正式立项。从申请到获准立项,大致有半年的时间,原拟于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。在此期间,未曾料到受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之聘,为该系博士研究生开设专题课,讲授伊斯兰教;翌年春,又为该系招收并指导博士研究生(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学位)。此前,一度应聘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;后任甘肃民族与宗教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。2007年年底,又应约参加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典志组工作。数年前我承担的老年课题,成为“烫手的山芋”,难以按期完成。只能断断续续从事相关研究。
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,资料匮乏是相关学者的共识。有关苏非主义在中国流传的史料,更是罕见。研究难点在此。早年从多所图书馆借阅的图书,在核实原著引文时,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,往往事倍功半;而今,有的已失踪迹,只得重起炉灶。这是申请课题时,未能预想到的。完成这一书稿,使我有其特殊的感受。
2011年春,课题结项。此后,对书稿再次进行梳理。其中可能存在的欠缺,在所难免,望读者不吝批评、指正。
金宜久
2012年2月1日
1.来源未注明"世界宗教研究所"的文章,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,其观点供读者参考。
2.文章来源注明"世界宗教研究所"的文章,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,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。未经我站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?;队怯缘缱涌?、网站转载,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(URL)
3.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,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,均已注明来源,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,谢谢。